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带来的是中纪委:广西一村197万资金下落不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正文摘要:
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老曲村几名群众到该镇纪委反映老曲村村民小组长、会计和出纳三人管理的村集体资金存在猫腻。 初步调查发现,2018年老曲村获得197万元征地补偿款,由于该村没有开设账户,该款项暂交由时任村民小组小组长的黎某、会计韦某、出纳林某等代为保管。但走访中,村民们均表示不知该笔资金的下落。 经镇纪委讲清利害关系后,韦某、林某急忙将170万元本金及所获红利退回了村集体账户。2022年11月,韦某、林某因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中纪委:广西一村197万资金下落不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手记 |197万村集体资金下落不明
“我们村有197万元集体资金,查来查去,至今下落不明。怎么办?”
前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老曲村几名群众到该镇纪委反映老曲村村民小组长、会计和出纳三人管理的村集体资金存在猫腻。
这么一大笔村集体资金会不翼而飞?为了弄清真相,我们和镇监察办公室同事立即进村核查。
初步调查发现,2018年老曲村获得197万元征地补偿款,由于该村没有开设账户,该款项暂交由时任村民小组小组长的黎某、会计韦某、出纳林某等代为保管。然而,村集体账户开设后,韦某、林某却无故推脱,迟迟未按约定时间转款。
“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拿村集体资金干什么了。”按照该村村民自治财经管理制度,动用村集体资金需要经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同意。但走访中,村民们均表示不知该笔资金的下落。我们立即找韦某了解情况。
韦某支支吾吾地说:“修建村里的篮球场开支了一笔资金,还有村里其他大大小小的支出。剩下的资金都在我个人账户里了。”
“你个人账号上曾经有一笔170万元流水转账。怎么解释?”我拿出凭证质问道。
“因为当时预留了27万用于村里设施建设,后来林某提议,把剩下170万征地补偿款拿去买理财产品赚取利息。”面对铁证,韦某不得不如实交代。
经镇纪委讲清利害关系后,韦某、林某急忙将170万元本金及所获红利退回了村集体账户。
我们本以为事情就到此结束了。但在整理核对该村账目时,竟然发现有一笔50万元的大额资金,从韦某账上直接转入时任镇驻村第一书记莫某的个人账户。
而莫某在一段时间内,又将5万、10万元不等的10笔资金转入林某账上,总额加起来刚好50万元。很快我们查实了韦某和林某擅自出借村集体资金给莫某使用的违纪违法事实。
2022年4月,韦某因挪用村集体资金,数额较大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其他村小组成员也给予相应的处理。2022年11月,韦某、林某因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
应村民要求,老曲村召开村民会议,决定将197万元按每人1500元分配到人,剩余的17万元存入对公账户,留作村集体资金。
针对该案件反映出自然村集体资金管理混乱、不公开问题,该镇纪委联合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督促全镇112个村村民小组长进行自查自纠,各村也从本村理事会、监事会、户代表等选出人员参与到村集体资金收支结算工作中,并将收支情况进行公示。(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纪委监委 覃密 || 责任编辑 周振华)
中纪委:广西一村197万资金下落不明相关阅读:
从“消费扶贫”到“返贫预警”脱贫攻坚路上的“广西对歌”
来宾市象州县水晶乡迷塘村村民曾小芳被称为“拼命三娘”,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头人。受访者供图
来宾市象州县水晶乡迷塘村村民曾小芳被称为“拼命三娘”,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头人。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9日电 题:从“消费扶贫”到“返贫预警” 脱贫攻坚路上的“广西对歌”
中新网记者 张素
对歌在八桂大地颇为盛行。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从以“农产品直播”走出“消费扶贫”新路,到建设老乡家园“红色一家”;从“拼命三娘”带头拔穷根、甩穷帽,到防止返贫预警“三部曲”,脱贫攻坚路上有了一首首“广西对歌”。
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南宁市兴宁区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当地共实现2828人(含自然人口增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6户1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55%下降到0.01%。他们的一项做法在于探索和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推进产销一体化发展。
平南县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总投资约1.3亿元,占地面积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46500平方米,共建设721套住房,搬迁入住711户3117人。这是平南县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全景图。 钟键 摄
比如,官方发放“以奖代补”资金共计360.9万元(人民币,下同),扶持6个贫困村发展建立了无花果、肉鸭、中草药等6个产业,惠及贫困户1084户,产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又如,为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兴宁区党委、政府联合共青团南宁市委,依托新开业运营的西关夜市设置“消费扶贫公益摊位”,推动扶贫产品面向社区居民。
在贵港市平南县,人们通过“农产品+网络直播”电商新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平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数据称,仅是今年2月29日一场“农产品直播”就帮助农户出售超过9000斤的牛奶青枣。他们还打出“你枣我,我枣你,我们一起购枣吧!”系列扶贫品牌,吸引社会关注。
从“贫困户”到“带头人”
脱贫攻坚路上涌现出不少致富故事,来宾市象州县水晶乡迷塘村村民曾小芳就是其中一位。被称为“拼命三娘”的她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建档立卡贫困户转变为致富带头人。
十余年前,曾小芳因家庭突遭变故而欠下20多万元外债。务工收入微薄、种植草莓失利后,她从2012年开始接触砂糖橘种植产业。她在政府相关部门帮扶下争取到贴息贷款,修路解决了水果运输难题,又注册了“蜜满红”商标,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水晶农村电商扶贫中心,带动贫困户们把优质水果销售出去。
记者从象州县了解到,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向贫困户发放产业扶贫小额信贷33092.66万元,涉及5163户。当地部门也在积极推广新技术,不仅投资40万元建立柑桔黄龙病疫情监测项目,还投资10万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桔研究所合作,对柑桔黄龙病进行分析研判。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还对在规定时期内主动销售砂糖橘的贫困户进行补贴,已发放补贴金额197万多元。
如今,曾小芳所在的村子早已实现整村脱贫目标,目前她的合作社吸纳社员150多人。“要想脱贫绝对不能等、靠、要,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去奋斗。”曾小芳表示要继续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让贫困户“稳得住、能致富”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中国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约3.5万个安置社区,“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贵港市“红色一家”围绕实现贫困户“搬得出、住得稳、可发展、能致富”目标建设而成。在平南县上渡街道老乡家园“红色一家”,通过开展义诊、家电维修等义务志愿活动,建设文化娱乐室,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学问题等举措,来自19个乡镇的711户3117名搬迁贫困户实现安居乐业。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事业,平南县为此推行返贫预警“三部曲”,分别是返贫警情排查、预警风险防控、分类施策救助。其中,对于濒临返贫风险户,当地优先开发扶贫公益岗241个,创建认定53个就业扶贫车间,有效带动近千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平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的基础上,也将继续加强乡村振兴的科学谋划和全面统筹协调,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继续唱好“致富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上就是关于【中纪委:广西一村197万资金下落不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网络文章,作者:经济参考网,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武汉热线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武汉热线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kxxwx.com/5880.html